八国联军中意大利的实力如何?若真动手,浙江水师足以对付它
自从甲午战败签署《马关条约》以来,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猛分的潮流,尤其是在庚子国变之后更是到了顶点。那会儿,不管实力强弱,哪国只要有海军,都纷纷把军舰开到中国沿海,耀武扬威,妄图获取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。
其实,那个时候真正有实力的西方强国不多,主要就是英、法、德、美、俄五个,加上日本。至于意大利、比利时、荷兰、丹麦这些,真的是来凑热闹的。而清政府对待各国列强也是有差别的,不是说谁都能来分蛋糕。
意大利纯属投机者且是列强中最无耻的
西方国家只要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,往往不会直接来,而是找个看似合理的借口。比如说教民受到中国民众的伤害,或者商人遭遇损失之类的。
意大利在外交上真是个新手,派到中国的使节压根不找借口,直接就去总理衙门强硬要求一个港口和附属领地。和德国人比,这种做法实在显得稚嫩,毕竟德国在官方文件上还至少挂个“租借”的名号。
意大利对浙江中部的三门湾非常感兴趣,这儿可是靠近中国经济大动脉长江流域和富裕的江南。往北就是宁波,地理位置比德国占领的胶州湾还要优越呢。
毕竟意大利不是个超级大国,想要获取利益的时候得考虑英法德这些国家,毕竟还得避免冲突和矛盾。三门湾嘛,不在英国的势力范围内,想要强硬一些也不用太担心其他列强会插手反对。
意大利心里也明白,清政府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,所以他们在行动前先和英法德等国沟通好了。接着就在1895年初,派出四艘军舰驶向浙江海域,态度强硬地发出通告,威胁说如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,就要开火登陆。
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,清朝的大门算是彻底敞开了,西方各国的情况也逐渐被了解。在朝廷里,还是有不少人对意大利有所耳闻的。
意大利是个年轻的国家,直到1871年才把各个省份联合起来,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。当时,国内的政治局势相当混乱,议会随时都可能垮台。为了把矛盾转移到国外,意大利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非洲和中国这块。
19世纪末,非洲同样成为了西方列强争夺的焦点,跟中国一样。不过,意大利在非洲的发展却不太顺利,曾在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惨遭失败,损失非常大。清政府对此情况心里明白,自然不怕意大利来横。
主动收回通牒沦为外交笑柄
意大利的军舰一到浙江海域,朝廷立马紧张起来,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下令让浙江地方密切关注意军的动向。那时的浙江巡抚刘树堂也不简单,他及时调集兵员、钱粮和军需物资,让沿海的驻军随时准备打仗。
意大利总共送来了四艘军舰,看到浙江方面有所备战,心里也开始发虚,来来回回整整六个月,就是不敢开火。这一搞,反而让清政府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。虽然清军的战斗力那时确实不怎样,但大家上到领导,下到士兵,都对意大利不屑一顾,心里普遍认为,要是真的打起来,意大利还真未必能占到便宜。
军事上只要不怕,就能在外交上游刃有余。意大利的外交使节马蒂诺向总理衙门发出的最后通牒,根本没产生威胁效果,总理衙门直接不搭理,连原件都退回去,这就等于是明确拒绝了意大利的无理要求。
现在意大利可真是被动得很,这事在各国之间引发了不少负面评价。英法等国对意大利这种要挟中国领土的做法相当不满,他们怕这会影响到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和势力。
早之前,英国其实是站在意大利这边的,原因就在于他们想扶持一个欧洲的小伙伴,这样能更好地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和影响力。
不过,英国发现意大利的威胁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,反而担心战争会影响到各国在华的局势。因此,英国的态度显得很模糊,只愿意在外交上支持意大利,军事上则全然不插手。
英国的态度几乎成了其他国家的风向标,法、德、俄等国一开始就和意大利没啥利益关系,也没什么互利的联系。他们一致认为意大利的行为是违背国际公法的,没哪个国家愿意站出来为意大利撑腰。
不过话说回来,意大利和各国大国其实是一条船上的。虽然他们没公开支持意大利对三门湾的要求,但明里暗里还是保持着一种不能让清政府占上风的态度。要是意大利这次讹诈失败,那可就会影响到西方列强在中国民众心里的形象了。
要是这种风气真传开了,那清政府的士气可得大大提升。到时候,他们可能就会变得更傲慢,没那么听西方人的话了。
考虑到这种情况,各国纷纷催促清政府与意大利坐下来谈判,然而清政府这次却显得格外坚定,始终不愿妥协。意大利又不敢发动战争,谈判又不见成效,没法,最后只好说自己的外交通牒发错了,干脆自行收回,这一操作简直成了当时的外交笑话。马蒂诺不久就被撤换,连意大利的外交部长也辞职了,换了人。
在三门湾的索赔失败后,意大利很快就加入了八国联军。庚子国变那年,意大利军队也跟着其他国家的部队一起进了北京,算是报了一箭之仇,多少挽回了点面子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